孩子的性格,到底是隨爸還是隨媽?終于有答案了
中國的老話說,龍生龍,鳳生鳳,老鼠生兒會打洞。外國也有句諺語,蘋果落地上,離樹總不遠。無論中外,意思都是很明確的,孩子像父母,遺傳力量大。
正因如此,父母們最樂此不疲的一個游戲,就是在寶寶身上找「這肯定是隨我」「那肯定遺傳了你」的印記——
這孩子性格外向,像媽媽。
老愛睡懶覺,像爸爸。
做事風風火火,像媽媽。
愛吃甜和辣,像爸爸。
……
在孩子成長的過程里,父母們不時會有驚喜的新發現。不過,這些發現里,有多少是真的來自基因遺傳,又有多少是來自腦補的對號入座呢?
三歲看大
孩子不是一張「白紙」
如果你覺得孩子繼承了你和愛人的性格是對的,但它可能來自你們倆,而不是單一的。
遺傳學方面的權威教授羅伯特 · 普洛明(Robert Plomin)講過一句話:「DNA 當然不是全部因素,但它比其余所有因素加起來還重要?!?/p>
這句話有點夸張,但也有一定依據?,F在研究界的共識是,小朋友們的各方面差異,受基因的影響很大。都說「三歲看大」,其實看的就是基因自帶的「天生氣質」。
早在 1976 年,行為遺傳學家就從 850 對雙胞胎的研究里總結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——幾乎所有的人格特質,都具有中等遺傳度。
換句話說,在人格或者性格上,基因可能帶來了 30%~60% 的差異。
因此你覺得孩子繼承了你的性格——你很可能是對的。 事實上,現在幾乎所有研究過的人格特質,都有一定的遺傳度,還沒有發現哪種性格「毫無基因因素,全靠后天塑造」。
孩子絕不是一張白紙,他們從父母那里繼承了許多天生的氣質和傾向。 性格也不是被單基因決定,而是許多基因的作用疊加在一起的。 我們可能永不會找到單個的「外向基因」,因為是許多基因共同作用,才形成了一個「外向」的性格。
基因造成了一半左右的差異。剩下的差異,是環境造成的。
而即使是「環境」,也受到「基因」的影響。 基因會去尋找適合自己的環境,甚至會去主動改造周圍的環境。
舉個例子,有些孩子擁有「長得高」的基因——高個子的爸媽通常會生出高個子的孩子,比如姚明的女兒 11 歲身高就超過了 1.7 米。
像這樣的小朋友,早早就會被學校的體育老師注意到,小學時就會接到「要不要加入籃球隊 / 排球隊 / 游泳隊」的邀約。然后,「高個子基因」就會如魚得水,進入一個適合它發揮的環境。
再舉個例子,有些孩子擁有「閱讀困難」的基因,而有些孩子擁有「閱讀輕松」的基因。
對「閱讀困難」者來說,要看懂抽象符號特別痛苦,他們看著看著就會串行,看著看著就會分心。他們很可能在學校表現不佳,但這并非智力問題,他們在不太需要閱讀的行業完全可能做得很好。
而對「閱讀輕松」者來說,可能小時候就會感受到閱讀的愉快,于是會向家長老師要更多的書來看,看得越多就越熟練,看得越多就讀得越快……進入閱讀的良性循環,也走上學術相關的道路。
年紀越大,基因的影響就越明顯?;驎淮未螖_動你的選擇,把你的人生一點點推向它擅長的方向。
不要強行與基因作對,要為基因尋找「最適合的環境」。
天生的「基因」不夠好
怎么辦?
作為家長,誰都希望,自己的孩子既聰明伶俐,又開朗快樂,既擅于社交,又井井有條,既精力充沛,又專注認真……
這樣的基因組合可能有,但絕不會廣泛存在。
于是,每個真實的孩子身上,都難免有些家長想要「糾正」的特質。
比如說,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內向。
有研究發現,那些害羞的人,在不到 2 歲時就展現出所謂的「行為抑制」( behavioral inhibition ), 對陌生事物更警惕,也更回避。有些孩子則是在更大一點時,開始不愿意加入群體,因為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,害怕收到負面評價。
無論是從小就回避,還是長大后退縮,其實都與「焦慮」有關。而「焦慮」,恰恰與遺傳十分相關。
就連猴子都有「天生焦慮猴」。有研究發現,非洲的黑長尾猴可以分成「緊張型」(uptight)和「松弛型」(laid back)。松弛型猴子平常就更活躍,更經常和其他猴子互相梳毛,也更能競爭并獲得資源。
而緊張型猴子平常就更孤單,經常畏縮或蜷縮,表現得極為順從。如果被關進籠子,松弛型猴子會冷靜地探索環境,而緊張型猴子則會展現出刻板行為,比如不斷兜圈子或者搖頭。
而且內向的孩子,多半也有一到兩個內向的家長。家長本身就社恐,很少帶著孩子和陌生人社交互動,于是孩子不但繼承了家長的社恐基因,同時也沒法從家長那里模仿和學到輕松自如地社交。先天不夠,后天也沒補上。
怎么辦呢?要硬推著孩子去社交嗎?
不不不。還是那句話,不要強行與基因作對。
澳大利亞一個兒童追蹤研究顯示,如果周圍大人給予溫暖的支持,不過早地硬推這類孩子去社交,那么童年害羞的孩子,到了青春期其實會有不錯的社交能力,也不再焦慮抑郁。
但如果父母用一種讓小孩感到自責焦慮的方式去促使小孩社交,那么小孩的退縮程度反而會越來越高 。
內向孩子的一大特征是,當進入一個陌生環境里,需要花一段時間觀察其他人怎么做怎么說,過一陣子,才會有信心加入。還有,如果內向孩子有一兩個朋友陪伴支持,在社交場合就會自在得多。
讓孩子花時間觀察,幫孩子找到那關鍵的一兩個朋友,比把孩子硬推出去社交要好得多。
新西蘭一項追蹤了很長時間的研究也顯示,那些 3 歲時的「行為抑制」型孩子,到了青春期其實并不特別內向,基本在平均水平。
另外,還有些孩子只是更喜歡獨處。ta 獨自閱讀、打游戲,既不害怕陌生人,也不焦慮自己不受歡迎,有時候 ta 壓根沒有注意到「自己是不是被孤立了」。
ta 不那么需要和別人一起玩,對世界的興趣勝于對人類的興趣。這類孩子其實越大發展得越好—— ta 常常學業不錯,很少具有攻擊性,也不爭強好辯,這些特質讓 ta 自然散發出社會吸引力。
很多一流學者,幼年都性格靦腆、不善社交,后來卻能自如地在幾百人幾千人面前做學術報告。
社交技能,或者其他任何技能,在「安全、壓力小、支持性的環境」里,進行大量練習,就能進步。
有些孩子是「蒲公英」
有些是「蘭花」
關于孩子的個性,還有一個有趣的發現。
有些孩子就像嬌嫩的蘭花,在好環境里長得特別優秀,在惡劣環境里受到的負面影響也特別大。
有些孩子是野草般的蒲公英, 對環境「不為所動」, 好環境也不會提升多少,差環境也不會變壞多少。
「蘭花」對挫折更敏感,更能意識到自己身體的輕微不適。小小的疼痛,嘈雜的噪音,粗糙的衣服,都會讓「蘭花」很難適應。在實驗室的陌生環境里,「蘭花」心跳更快,血壓更高,唾液里的壓力激素更多?!柑m花」還更容易得呼吸道疾病,比如感冒、咳嗽、鼻炎。
而「蒲公英」,是那種在逆境里也能成長的孩子。
2016 年一個研究顯示,窮人家庭里,家庭收入越低,「蘭花」孩子的自制力就越差。但「蒲公英」孩子的自制力不受家庭收入影響。
如果你的孩子是朵「蘭花」,也不必太焦慮。要記住,「蘭花」的一大特點,就是在好環境里能發展得尤其出眾。
還有一件好玩的事情是,父母越是「模范父母」,孩子天生的基因發揮的作用就越大。
父母做得好,給孩子提供了無條件的支持和豐富的嘗試機會,孩子因此能發揮自己獨特的基因潛力,長出自己獨特的模樣。
打個比方,在極度貧瘠的土地上,不管是牡丹還是梅花,都只能長出相似的瘦弱小苗;但在營養豐富的沃土上,牡丹和梅花就能茁壯成長,開出截然不同但都美麗無比的花朵。
基因,是父母給孩子的第一份禮物。父母能給孩子的第二份禮物,就是支持孩子成為他自己,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基因的無限潛力。
在送出這兩份禮物的同時,父母也同時得到了回報。
在孩子綻放的笑容里,父母看到了永恒和整個世界。
編輯推薦:
從小能搗亂與不能搗亂孩子,長大以后差距很大
孩子的性格,到底是隨爸還是隨媽?終于有答案了
為什么用奶瓶比用杯子喝奶更容易齲齒?
剛生完孩子后,這6類人再親也別抱寶寶
越想讓孩子聽話,孩子越不聽話,試試阿倫森效應
孩子在春天長得更快嗎?要不要給孩子補鈣?
“國際不打小孩日”可不可以“理智”地打孩子?
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培養孩子同理心的三大要點
把子女放第一位的家庭,多半是悲??!
一位家長的反思筆記!你中招了嗎?
與睡渣寶戰斗的兩年:從焦慮到佛系
一頓奶粉、一頓母乳,時間上要怎么分配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