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小能搗亂與不能搗亂孩子,長大以后差距很大
兩歲的子辰和堂弟子彬相差一個月,兩個人住在一棟大房子里面,平時兩個人都是一起玩的,但是兩個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卻不太一樣。子辰的媽媽在孩子出生的時候就學習了很多育兒的知識,也了解孩子不同的階段,有不同的表現,經常都是順著孩子的發育情況來給予孩子幫助。
而子彬的媽媽卻按照老經驗來養孩子,養得特別的嬌氣,這也不允許孩子做,那也不允許孩子做,什么事情都希望幫孩子做得妥妥當當的。
兩個堂兄弟在兩歲的時候都特別喜歡搗亂,看到媽媽掃地兩個人都搶著掃把來掃地,而子辰的媽媽就會把掃把給孩子,并教孩子怎么掃得更干凈,子彬的媽媽卻說:“你這么小,不用你來幫媽媽,媽媽自己來就好了,你越掃越臟,還不如媽媽一個人掃,”所以子彬沒有得掃地的機會。
早上起床穿衣服,子辰說媽媽我自己穿,媽媽表揚子辰,我們家子辰長大了,學會自己穿衣服了。子辰非常的開心,后來扣子扣反了,媽媽就教子辰把衣服扯平了,然后再扣扣子,這樣才不會扣反扣子,而子辰扣反了兩次之后,就能把衣服穿得整整齊齊的。
而子彬說,媽媽我想自己穿衣服,媽媽卻說我們趕時間要去上學了,你不會穿的,媽媽給你穿就行了。
所以子辰的媽媽在孩子搗蛋的時候會順勢而為,慢慢地教會孩子獨立。在孩子喜歡做家務的時候,也學會放手讓孩子去做,雖然孩子做得不好,但是后來媽媽寧可收拾殘局,也不會打擊孩子,但是子彬的媽媽卻不一樣,他覺得孩子自己玩耍,好好吃飯就行,家務活、穿衣服這些小事就媽媽幫他搞定又省時間。
慢慢的堂兄弟長大之后卻發現差距越來越大,子辰變得自信又獨立,但是子彬卻被養成了公子,什么都不會做,碰到什么困難就會哭鼻子找媽媽。
從小能搗蛋和不能搗蛋的孩子,長大之后差距會越來越大
★獨立的差距
從小能搗蛋的孩子,就是媽媽在潛移默化地放手,讓孩子去獨立,讓孩子自己吃飯,讓孩子自己穿衣服,讓孩子慢慢地幫媽媽做家務,所以從小能搗蛋的孩子他會更加獨立。
從小不能搗蛋的孩子,所有的事情都依賴媽媽,孩子的獨立性就變得很差。
★自信的差距
沒有人是天生就什么都會的,即使是成人碰到一個陌生事物的時候,也是需要學習。在學習過程中也會犯錯,孩子在學習穿衣服的時候他會犯錯,大人不要站在大人的角度去看,而是讓孩子去犯錯,再教導孩子改正孩子,才能真正的學會這樣的一件事情。
所以孩子在學習過程中,很多家長覺得孩子是在搗亂,其實孩子是在學習是在嘗試,孩子從小能夠得到機會學習和嘗試,長大之后都會更自信,再碰到一個新的東西,新的挑戰的時候孩子就會信心滿滿的去完成它。
但是從小不允許搗亂,什么事情都被媽媽安排得妥妥當當的孩子,他在做一個新的事情的時候會沒有自信,覺得自己不會做,需要別人來幫忙,所以這就有非常大的自信的差距。
★心態的差距
之前我們初中有個學霸,每次都能考全校第1名,在我們心中就是一個學生,但是后來發生了一件小事,學霸直接在我們心中的好印象一落千丈。
原來學校組織去外面游學兩天,當天晚上是在外面住的。自己住要自己自理,結果學霸連牙膏怎么擠都不懂,衣服更是不會洗。讓跟他同住的同學大跌眼鏡。
而這個學霸到了高中學習成績也很好,后來卻聽說他上大學的時候被老師批評了兩句之后想不開抑郁癥了。
因為他一路的順風順水,從來沒有經受過挫折,所以心態很差。
而孩子在小時候搗亂的時候,他其實知道自己還不是太能做一件事情,他就喜歡模仿搗亂,在模仿的過程中他會失敗,而在失敗的時候孩子還會再接再厲,這時候是培養心態的好時機,會讓孩子知道一件事情,不是一次就能成功。
而從小不能搗亂的孩子,很難體會挫折的感覺,再到長大之后再經受挫折,他可能心態就很容易崩了。
看到這里家長們知道要不要給孩子搗亂了吧?
編輯推薦:
從小能搗亂與不能搗亂孩子,長大以后差距很大
孩子的性格,到底是隨爸還是隨媽?終于有答案了
為什么用奶瓶比用杯子喝奶更容易齲齒?
剛生完孩子后,這6類人再親也別抱寶寶
越想讓孩子聽話,孩子越不聽話,試試阿倫森效應
孩子在春天長得更快嗎?要不要給孩子補鈣?
“國際不打小孩日”可不可以“理智”地打孩子?
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培養孩子同理心的三大要點
把子女放第一位的家庭,多半是悲??!
一位家長的反思筆記!你中招了嗎?
與睡渣寶戰斗的兩年:從焦慮到佛系
一頓奶粉、一頓母乳,時間上要怎么分配?